之江同心·侨助共富㉛|桐庐县侨联:深耕“乡村侨舍”沃土,激活“侨助共富”新引擎——以“草塗·桐庐”为样板

作者:省侨联 发布时间:2025-11-12

编者按

         近年来,省侨联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重大使命,大力推进“之江同心·侨助共富”系列工作,打造了“千个侨团(企)帮千村”“乡村侨舍”“侨助工坊”“侨韵街区”等侨助共富标志性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树立典型,引领示范,现特开设“之江同心·侨助共富”专栏。今天浙小侨带您走进杭州市桐庐县。

         桐庐县侨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侨务优势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精心培育以“草塗·桐庐”为样板的7家“乡村侨舍”,年带动就业100余人、人均增收3万余元、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探索出一条侨助共富新路径,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侨动力。

图片 1.png

精准定位,政策引导“侨资回归”

         筑巢引凤,桐庐县侨联敏锐把握民宿经济发展契机与乡村文旅升级需求,将培育特色“乡村侨舍”作为服务大局、助力共富的重要抓手。主动对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及其新生代,宣传推介桐庐优质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乡村振兴领域的优惠政策和广阔前景。靶向扶持,对于像“草塗·桐庐”这样由华侨(设计师)主导、理念新颖、潜力巨大的项目,侨联积极提供政策咨询、落地协调等前置服务,帮助其明晰发展方向,增强投资信心,促成侨资、侨智、侨技“回归”乡村热土。

赋能升级,链接资源“侨力兴村”

         设计赋能,“草塗·桐庐”的成功,关键之一在于其独特的“废墟美学”设计理念。桐庐县侨联积极发挥联系广泛优势,为项目对接优秀的华侨设计师资源(项目主理人团队),将国际化的视野、前沿的设计理念引入乡村,实现废弃资源(旧礼堂)的艺术化重生,大幅提升项目品质与文化附加值。品牌塑造,侨联积极将“草塗·桐庐”等优秀项目纳入“乡村侨舍”品牌培育体系,推荐其参评浙江省“乡村侨舍”TOP50、杭州市“新侨美宿”等荣誉,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利用侨联海内外宣传渠道,助力项目进行精准营销(如对其在抖音、小红书上的爆款内容给予支持推广),放大“悬崖民宿”“废墟美学”等核心IP影响力,有效引流高端客群(包括国际游客)。人才支撑,针对项目运营中的人才需求,侨联协助链接有管理经验或专业技能的侨界人士,开展如“宿娘”赋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在地服务品质和接待能力。同时,项目本身的成功也像磁石般吸引青年返乡,“草塗”项目成功吸引20余位青年担任“乡村运营师”,侨联积极关注并支持这类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图片 2.png

创新机制,探索“侨益共享”模式

         “环境入股”模式推广,“草塗·桐庐”创新实践了“环境入股”,即村集体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资本入股民宿,每年获得稳定分红(约20万元)。桐庐县侨联高度认可并积极总结推广这一模式,引导其他“乡村侨舍”项目探索与村集体、村民建立更紧密、更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村发展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就业增收主渠道,侨联鼓励并支持“乡村侨舍”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就业。“草塗”项目直接提供10余个稳定岗位,年助村民增收约120万元。侨联将此作为衡量项目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推动更多侨资项目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平台。盘活闲置资源,侨联引导侨资项目积极租赁村民闲置农房、土地,激活“沉睡资产”,变村民的“闲置负担”为可持续的“租金收入”,拓宽了村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图片 3.png

以点带面,构建“侨舍联盟”生态

         打造标杆示范,桐庐县侨联将“草塗·桐庐”的成功经验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向其他有意投资乡村的侨界人士和在地民宿主分享其定位、设计、运营、联农带农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推动区域联动,鼓励“草塗”等“乡村侨舍”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在侨联的协调倡导下,“草塗”积极融入“乐go横村”消费圈,共享客流,并开辟乡村画展空间,嵌入针织体验、预约采摘等,形成“民宿+”产业链,带动周边业态共同发展。侨联推动建立“乡村侨舍”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形成集群效应。

         桐庐县侨联通过系统化培育“乡村侨舍”,特别是打造“草塗·桐庐”等标杆项目,成功地将“侨”的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强大动能。其“精准引导、深度赋能、机制创新、联盟发展”的经验做法,有效激发了“侨助共富”的澎湃活力,为新时代侨联组织服务中心大局、促进共同富裕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实践路径。这一模式正以点带面,在更广阔的乡村绘就“侨”助发展的新画卷。

来源:杭州市侨联